急性阑尾炎是最常见的急腹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青壮年,而老年人和婴幼儿则较少见。典型的急性阑尾炎腹痛开始时多在中上腹或脐周围,为阵发性疼痛,逐渐加重,经数小时或十余小时后,腹痛转移至右下腹阑尾所在部位呈持续性疼痛。可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便秘或腹泻。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体温可能正常或有轻度升高,急性化脓性或坏疽性阑尾炎可在38~39℃左右,穿孔形成弥慢性腹膜炎后体温可高达39~40℃左右,体检右下腹象限有固定压痛点,或伴有反跳痛及肌卫。并发局限性腹膜炎时有明显腹膜刺激征,范围不超过下腹部一个象限,无扩散趋势;并发弥慢性腹膜炎时,腹痛自右下腹扩散至全腹,腹膜刺激征超过一个象限,且有扩散趋势;形成阑尾周围脓肿时,右下腹出现半岛形肿块,有明显压痛,体温明显升高。
急性阑尾炎的发病学说有神经反射、阑尾腔梗阻与细菌感染三种。阑尾粘连或其系膜过短可形成扭曲,阑尾腔内的粪块、狭窄寄生虫等均可使阑尾腔梗阻,而阑尾肌肉的反射性痉挛可使阑尾腔中已存在的部分梗阻变为完全性梗阻。阑尾腔近端发生梗阻使阑尾粘膜分泌物不能排出,腔内压力增高,阑尾壁血运受阻,有利于阑尾腔内存在的大肠杆菌、肠球菌、厌氧菌等自破损处侵入,形成急性化脓性炎症。
本病诊断主要根据转移性右下腹痛的病史、右下腹象限有固定压痛点或伴反跳痛、肌卫的体征,轻度或中度升高的体温与白细胞计数。
西医至19世纪后半期才对急性阑尾炎有了较详细的认识,1886年正式定名为“阑尾炎”,直到本世纪初确定以手术为主的治疗原则。我国当代开展的急性阑尾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摸清了一些非手术疗法的治疗规律,扩大了非手术疗法的范围,提高了临床疗效。急性闹尾炎非手术与手术疗法适应证的选择,国内多数单位认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和轻型化脓性阑尾炎宜采用非手术疗法;复发性急性阑尾炎,应根据过去发作的次数、间隔时间的长短加以选择,对发作间隔很久或仅发作1~2次者,仍可采用非手术疗法。
急性阑尾炎性腹膜炎或称急性阑尾炎合并腹膜炎,是急性阑尾炎的常见并发症。以往对本病的治疗多采用手术疗法,国内开展以中医药为主治疗本病的研究,取得较好疗效。
本病属于中医学“肠痈”的范畴。肠痈可分为大肠痈与小肠痈,包括了很多种腹腔内化脓性炎症,大肠痈主要指的是急性阑尾炎。大肠痈这个名称在《内经》已有记载,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总结了汉朝以前治疗肠痈的经验,制定了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以后隋朝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与明朝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更进一步指出了瘀血凝滞,剧烈运动、产后败瘀、不慎起居等因素都能引起肠痈。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阑尾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朱培庭)
1.阑尾化瘀汤
来源:
天津市南开医院
功能:
行气活血,清热解毒。
主治: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阑尾脓肿消散期。
组成:
川楝子15克、延胡9克、丹皮9克、桃仁9克,木香9克、银花15克、生大黄9克(后下),水煎服。
加减:
血聚成块者加红藤30~60克。
疗效:
治疗210例,治愈者192例,占91.4%;无效者18例,占8.6%。
按语:
本组病例系黑龙江哈尔滨医科大学二院普外科观察结果,天津南开医院根据中医对肠痈的病因病理认识,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阑尾炎临床观察,对急性阑尾炎及其并发症(包括腹膜炎和阑尾脓肿)进行辨证分期治疗,即瘀滞期、蕴热期、毒热期。本方主要治疗瘀滞期阑尾炎,临床热象不显著,主要表现气滞血瘀症状,如不寒不热或仅有微热,脘腹胀闷,暖气纳呆,恶心反胃。气滞重则腹痛绕脐走窜,血瘀重则痛有定处,痛处拒按,或出现肿块。大便正常或秘结,尿清或黄,脉象弦紧或涩或细。舌苔白,舌质正常或有紫斑。
2.锦红汤
来源:
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顾伯华等。
功能:
通里攻下,清热解毒。
主治:
急性单纯性与轻型化脓性阑尾炎。
组成:
红藤60克、蒲公英30克、生大黄9克(后下)、川朴6克,水煎服。
加减:
阑尾周围脓肿,生大黄改制大黄,加桃仁15克、赤芍15克、败酱草30克、木香9克;肿块边界清楚、体温逐渐正常,可加三棱9克、莪术9克。并发弥漫性腹膜炎,生大黄可加至15克,另加败酱草30克、黄柏9~15克、米仁12克、木香9克,1日2剂分4次服;热盛伤阴者,加鲜生地30克、鲜石斛15克;阴损及阳者,加熟附块9克(先入)、炮姜4.5克、焦白术9克,生大黄改制大黄;并发麻痹性肠梗阻,可加入甘遂末1.2克经胃管分次注入,注入后夹管2~3小时,再以大承气汤生大黄9~15克(后下)、芒硝9克(冲)、枳实9克、川朴9克浓煎200毫升自肛门内滴注,并发盆腔脓肿,可用金黄散15~30克,加入温藕粉调成200毫升稀糊状作保留灌肠。
疗效:
治疗452例(其中单纯性87例,轻型化脓性262例,并发局限性腹膜炎57例,并发弥漫性腹膜炎16例,阑尾周围脓肿29例,阑尾术后残余脓肿1例),有效者422例,占 93.36%,无效者30例,占6.64%,全组无死亡病例。
按语:
实验研究发现,本方有明显增加消化道推进性运动的作用;能促进肠道的输送速度,产生明显的泻下效应;能使机体肠管内水分增加,从而排出水样粪便,有降低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对腹膜通透性呈现双相调节的作用。本方还可结合辨证加减用于急性胆道感染。
3.阑尾炎合剂
来源:
河南省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协作组董守元等。
功能:
清热解毒,通里攻下,行气活血。
主治:
急性阑尾炎性腹膜炎,阑尾周围脓肿。
组成:
银花60克、蒲公英60克、连翘30克、败酱草30克、冬瓜仁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丹皮15克、赤芍15克、桃仁10克、川芎10克、木香10克、大黄30克,每剂水煎200毫升,每日2~3剂,分4~6次服完,小儿酌减
加减:
大热大渴加生石膏、天花粉;呈脓肿及条索者加山甲、皂角刺,三棱、莪术;后期体虚加当归、党参、酌情减少清热解毒药,不用通里攻下药。
疗效:
治疗1066例,治愈或基本治愈917例, 占86%;无效149例,占14%。
按语:
董氏等认为局限性腹膜炎可内服中药为主,而弥漫性腹膜炎则要采取中药和综合治疗措施,包括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维持酸碱平衡,静脉滴入抗生素等。活血化瘀药在早:中期应用可促进炎症的消退、吸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后期应用可预防复发。形成阑尾周围脓肿者,可用中药外敷:如河南省人民医院用银花液离子透入,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用鲜蒲公英捣碎成糊状外敷等,均有较好的疗效。
4.施氏肠痈方
来源: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施维锦。
功能:
通下,理气。
主治:
重型急性阑尾炎(化脓性、坏疽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急性阑尾炎并发腹膜炎)与复杂型阑尾炎(年老体弱或合并其它夹杂症的阑尾炎、复发性阑尾炎)。
组成:
(1)巴豆、生大黄,共研细末,装入肠溶胶囊,每颗含巴豆霜O.08克、生大黄粉O.25克,顿服1~2颗,温开水吞服。(2)乳香90克、没药90克、木香120克、川朴180克、生大黄180克,蜜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3~4次,每次3克,首剂可与(1)方同时口服,也可略迟30分钟后服。
加减:
阑尾周围脓肿除同样口服上述丸剂外,每日加皮硝60克,外敷肿块处。患者症情稳定后再服用肠痈汤(赤芍15克、桃仁15克、蛇舌草30克、枳实15克、生大黄粉3~9克(冲)、制半夏9克)5~7剂,水煎服,以资巩固。
疗效:
治疗218例,166例治愈,占76.15%,无效52例,占23.85%。本法治疗近期出现并发症者11例,占5.05%。
按语:
(1)方为峻下剂,一般药后3小时左右开始连续腹泻,该组有5例泻下次数过多甚至引起虚脱。所以,对年老体弱患者,尤其在夏令季节要慎防脱水,药量要适当控制。少数患者用药后3~4小时仍不排便,为保证泻下、荡涤肠道瘀积,可重复1剂。巴豆霜对胃粘膜有刺激,可引起恶心,呕吐,故须装入肠溶胶囊以防止消化道副反应发生。
5.疗痈丸
来源:
北京市宣武医院外科
功能:
峻下,解毒。
主治:
急性单纯性、化脓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
组成:
巴豆霜、生大黄各1份,明雄黄2份,共为细面调匀,装入胶囊备用,每丸含生药0.3克。以温开水送服1~2丸,药后3~4小时不大便可再服1丸。以后每日1丸,连服2~3天后停服。
加减:
服本丸2~3天后,自觉症状基本消失,右下腹尚存深压痛者可加用红藤煎(红藤30克、赤芍15克、枳壳9克、木香9克、败酱草15克、生甘草6克)。
疗效:
治疗241例,治愈者109例,占45.2%,无效改手术者132例,占54.8%。治愈109例中,单用疔痈丸者54例,加用中药红藤煎者54例,加用西药穴位封闭者3例。
6.复方忍冬藤煎
来源:
北京市宣武医院王涛
功能:
清热解毒,通下排脓。
主治:
急性阑尾炎性腹膜炎。
组成:
忍冬藤60克、蒲公英30克、败酱草60克,青黛12克、冬瓜仁30克、生薏仁30克、木香10克、生大黄30克(后 下),每日1剂,煎后分4次服。
加减:
服煎药同时另用疔痈丸(见前方),但孕妇,体弱与肠道伴有慢性炎症者禁用。
疗效:
治疗197例,195例治愈,2例死亡。
按语:
本病治疗关键在于攻下。入院后1~3天内,每日至少泻6次或10次以上;如病情好转,生大黄应酌情减量。在攻下的同时,也应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合并腹腔或盆腔脓肿者,经轻泻后,一般可使脓肿逐渐消退,必要时可穿刺抽脓,并注入抗生素。
7.阑尾膏药
来源:
安徽医学院急腹症研究室
功能:
清热解毒,理气攻下,活血祛瘀。
主治:
急性单纯性、化脓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阑尾炎并发局限性腹膜炎。
组成:
当归120克、香附120克、红藤120克、丹皮120克,败酱草180克,以上5味以麻油6000克浸泡3天后开始熬炼,炸焦黄后加蒲公英180克、大黄120克继续熬炼,待全部药炸枯黄,过滤去药渣,再继续熬炼药油,熬至药油滴水成珠后才可下3000克陶丹中,再熬炼半小时,不断搅动,使丹烟出尽后停止,待药油稍凉投入清水去火毒3~7天,取沉淀物加热熔化,再加乳香90克、没药90克、血竭90克、木香120克,研成细粉末掺匀,摊膏备用。使用时先确定压痛点及范围,选用大小合适之膏药,文火略加温后贴于患处皮肤,以手掌在膏药上按摩片刻。腹壁脂肪厚者或诊断为盲后位阑尾炎者,可于背部相应部位加贴膏药 每1~2日更换1次,至腹痛消失、体温正常或仅有麦氏点深压痛时,改为3~5天更换1次,至压痛完全消失为止。
疗效:
治疗100例,单用本方71例,加用中药及抗生素29例。治愈61例,好转29例,总有效率为90%,无效者10例。
按语:
该组通过临床观察与试验认为,膏药外敷可促进局部与全身网状内皮系统的活跃增生与吞噬作用加强,对阑尾局部与全身网状内皮系统均有明显刺激作用。在局部产生湿热使疼痛显著改善。还认为膏药外敷可调节肠道运动和阑尾蠕动,使阑尾腔内聚积物易于排空,促进局部炎症消退。
条目信息
1
摘自《中国秘方大全》
2
本条ID:11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