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疮是发生于冬季由寒冷和潮湿刺激引起的皮肤疾病。儿童、青年女性或久坐不动、周围血液循环不良者易患此病。手指、手背、脚趾、足跟、鼻尖、面颊、耳轮、耳垂等均为好发部位。临床症状初起为局限性紫红色水肿性斑块,边界不清,触之较冷,压之褪色,皮损多对称分布,自觉有痒、胀和烧灼感,于受热后尤为明显。病重时,上述症状加剧,表面可发生水疱,内含淡黄色或血性浆液,疱破后形成糜烂或溃疡,有疼痛感,合并感染可出现全身症状。本病未经治疗至春季气候转暖时可自愈,遗留色素沉着或疤痕,当冬季来临病又易再发。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皮损,即在手足背面出现数目不等的绿豆至黄豆大小的紫红色斑,圆形或卵圆形,中心部色泽更深或微凸起形成水疱,类似多形红斑样损害,称为多形红斑性冻疮,常与一般性冻疮同时发生。
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冬季气候寒冷和潮湿,引起人体局部血管痉挛,麻痹郁血。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肢端血液循环不良、手足多汗、缺乏运动、营养不良、贫血及一些慢性病又为冻疮发病的诱因。
本病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及发病季节。
现代医学对冻疮的治疗大都采取外治方。对未破溃者可用促进血液循环的药物,如10%樟脑或辣枇酊等局部揉搽,对已溃者则可用5%硼酸软膏及抗生素软膏等涂抹并包扎。还可用氦氖激光照射的治疗方法。内服药常使用烟酸等末梢血管扩张剂。值得注意的是做好预防工作非常重要,在寒冷季节主要保暖,保持手足等部位的滋润,鞋袜不宜过紧,受冻处不宜用火烤或热水浸泡,要坚持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并经常在易受冻的部位涂抹防冻护肤用品,防止发病。
祖国医学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冻疮的记载,并有“涿”(瘃)、“冻烂疮”、“冻疮”等不同名称。中医认为,寒性收引,易伤阳气。冬令之时,或因疲劳,或因饥饿,或静止不动,逾时过长,或创伤出血,或素体气血不足,寒冷侵袭,耗伤阳气,外露肌肤失于温煦,内有血脉不畅,气血凝聚,而生冻疮;若暴冷着热,冷气与火气相搏结,亦可致气血瘀滞,而坏烂成疮。(乔子虹)
1.新当归方
来源:
陕西省西安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谭升顺。
功能:
温阳活血通络。
主治:
冻疮。
组成:
当归10克、芍药10克、桂枝6~10克、细辛3~8克、炙甘草6克、木通6克、大枣15克,水煎服。7日为1疗程,可连服1至4个疗程。
加减:
伴畏寒、手足冰冷和青紫明显者加吴茱萸6~10克、干姜6~10克、附子6~10克;伴冻疮斑块、结节或冷性脂膜炎者加鸡血藤10~15克、丹参10~15克、首乌10~15克;有红肿、水疱、溃烂者加野菊花10~15克、马勃10~15克、生苡仁10~15克、白术10~15克;痒剧者加白藓皮12克、刺蒺藜12克;病变部位于下肢者加牛膝22克、防己22克。
疗效:
54例患者服药4个疗程后,总治愈率85.2%,1疗程后见效46例,2疗程后痊愈32例,3疗程后痊愈43例,大多数病人服药5~7日见效。服药期间未发现副作用。
按语:
本方内服后,可将每剂药渣加水2000毫升煎后热敷或洗涤患处,每日2次,每次15~20分钟。一般不再内服和外用其它药物。对伴有溃疡、感染或脂膜炎的患者,需治疗3~4个疗程,方能见效,因为这些属于本病的合并症或继发损害,故应排除其对该方疗效的影响。对冻疮溃烂者可适当涂搽抗生素软膏。对复发者可在来年冬季之前服用本方,能预防本病的复发和减轻发病症状。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2.复归方
来源:
河南省地质局职工医院王天祥。
功能:
活血散瘀,润肤消肿。
主治:
冻疮。
组成:
(1)当归浸膏20克、干姜粉20克、薄荷脑0.5克、甘油10克、凡士林29.5克、羊毛脂20克,取当归浸膏、凡士林、羊毛脂置容器中,水溶加热溶化,冷凝前加姜粉、薄荷脑(研细末)搅匀即成。(2)当归浸膏10克、血竭10克、硼酸2克、鱼肝油15克、桉油3克、凡士林30克、羊毛脂20克,取当归浸膏、鱼肝油、桉油、凡士林、羊毛脂置容器中,水溶加热溶化,冷凝前加血竭、硼酸(共研细末)搅匀即成。两方均每日外搽2~3次。
疗效:
治疗166例冻疮患者,均获疗效,红斑痊愈最快2天,最慢7天,大多为3~5天;水疱、糜烂痊愈最快5天。最慢14天,一般为7~10天。本组疗效与病程成正比。耳、面部较手、足部疗效好。76例连年复发者,入冬前在好发部位涂(1)方,随访2~3年未复发。
按语:
当归浸膏制法,将当归切碎水浸渍48小时后,煎熬30分钟过滤,反复3~4次,收集滤液,60℃以下蒸发至稠膏状。(1)方主要用于红斑水肿期,(2)方则用于水疱糜烂期。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3.桔皮生姜方
来源:
福建省龙岩地区第二医院卢齐德。
功能:
散寒消肿止痛。
主治:
冻疮。
组成:
鲜桔皮3~4个、生姜30克。将上药加水约2000毫升煎煮30分钟后连渣取出待水温与皮肤接触能耐受为止,浸泡并用药渣覆盖患处,每晚1次,每次30分钟,一般用药2~4次即可,如果冻疮发生在耳轮或鼻尖时,可用毛巾浸药热敷患处。如有破溃者应涂消炎膏以保护疮面,促进愈合。
疗效:
应用30例患者,均获疗效,且无副作用。
按语:
本方采用辛温散寒之桔皮、生姜,加水煎煮浸泡患处,以达活血散寒、消肿止痛之功。据现代药理研究,桔皮含挥发油,有增速血流,并有抗毛细血管脆性的作用,生姜能使血液循环加快。
4.紫红归方
来源: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韩国柱。
功能:
祛瘀,解毒,止痛。
主治:
冻疮。
组成:
紫草、红花、当归,等份的粗提物按常规方法制成软膏,浓度均为10%。每日外搽3次,用药后作轻度按摩。
疗效:
治疗100例冻疮患者,总有效率达97%,其中78例获痊愈,17例显效,2例有效,3例无效。采用随机双盲法对照观察,本组与对照组的痊愈病例数有显著差异(P<0.05),痊愈时间则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大多数病人用药2天后痒和疼痛明显减轻,红肿消退变软,1周内皮损基本结痂变平。整个治疗过程中,未见任何副作用,也未用其它内服和外用药物。
按语:
本方取红花、当归活血祛瘀,止疼痛;以紫草凉血清热,治冻疮溃疡。因此,无论是未溃或已溃之冻疮皆可使用本方。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5.五味香精方
来源:
广西右江民族医学院韦赐明
功能:
消肿止痒,通经活络。
主治:
冻疮。
组成:
穿墙风、过江龙、薄荷脑、桂枝、细辛,等份加香精制成药液,每日外搽2~3次,7天为1疗程,不愈者停药2~3天,再进行第2疗程。
疗效:
应用70例,均为反复发生冻疮者,经治疗后治愈率为31.4%,好转率为58.6%,总有效率为90%,与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的差别非常显著(P<0.01)。
按语:
患者使用本方后,患处有明显的舒适感,可见皮肤由白逐渐转红,证实这类药物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能改善微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6.薄盖灵芝方
来源: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医院李凤岐。
功能:
扶正固本,解毒收敛。
主治:
冻疮。
组成:
取薄盖灵芝,按常规方法制成软膏,浓度约为10%。每日外搽2~3次,每次涂药后轻揉1~2分钟,若有溃疡者应先用消毒药水清洗后涂药膏,再用纱布包扎,连续治疗。
疗效:
应用420例患者,痊愈221例,占52.6%;有效155例,占36.9%,总有效率为89.5%,平均见效天数为3~4天。病轻者疗效较重者好。有1例用药后引起局部轻度接触性皮炎。除对破溃创面外涂时有轻微刺痛感外,无其他明显的不良反应。
按语:
薄盖灵芝含有烟酸、五羟甲醛等具有扩张血管作用和某些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成份,对动物冻疮试验证明,该药能促进冻疮皮损愈合,防止感染。本方治疗冻疮的作用可能与以上成份有关。
条目信息
1
摘自《中国秘方大全》
2
本条ID:11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