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福保字仲祜(1874~1952年),晚号畴隐居士,江苏无锡人。
生平事迹
丁氏出生于书香之家,7岁入家塾读书,13岁后更发奋勤读,刻苦学习,每日必读书至深夜方才就寝,22岁在肄业江阴南菁书院时,遍读院中藏书,并开始搜集各种《说文》资料,这期间他的学识提高很快,打下了良好的文史知识基础。1896年,丁氏23岁中童子试,补无锡县学生员。由于勤奋自励,用功过度,26岁时心肺俱病,于是丁氏买了许多中西医书,上自《内经》,下至金元四家,以及近代的解剖、生理、药物,卫生等,潜心研究,并从赵元益学习,“以求中西医学之会通”。
1901年丁氏赴苏州东关大学堂学习化学,后于东文学堂学习日文与医学。1903年应张之洞聘,入京师大学堂译学馆任算学及生理学教习,历时3年,因非所好而辞去。1904年中国医学会成立,丁福保任副会长,在该会发行之《医学报》上多次撰文介绍解剖学、生理学等西医知识。1909年赴南京应两江总督端方之医科考试,得最优等行医证书。同年5月奉端方与盛宣怀之委,赴日考察医学,调查养育院,并搜访医藉及古佚书。
丁氏在上海设医书局,致力于翻译书籍,刊行医书,出版杂志,组织医会,创办医院、疗养院,为病人治病历23年之久。58岁后,不再行医治病,悉心于朱子小学、佛学、古钱等研究,但他刊行医书工作一直未间断。他译述和编著的医学书籍达160多种,有临床各科和基础理论知识,范围很广。《丁氏医学丛书》收入译自日文的医书68种,自撰医书多种,共计80余种。其译著曾参加柏林及罗马的“万国赛会,皆列入最优等,得正文奖牌,又得内务部奖证”。1910年以后20年中,丁氏组织中西医学研究会,主办《中西医学报》,迅速而大量地传入西医学知识,为中国近代医学发展及促进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丁氏学识渊博,有精湛的经、史、诸子百家和文学修养,尤其对文字学的研究极深。除医学著述外,丁氏复致力于古藉之整理,于上海筑诂林精舍,藏书15万卷,由及门诸子襄助,完成文学丛书、进德丛书、佛学丛书、小学丛书、古钱丛书等大小著述300余种,其中以《说文诂林》正续二编、《佛学大辞典》、《古钱大辞典》为最重要。
学术思想
丁氏习医从中医开始,后又东渡日本考察医学,他观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医学发展迅速,认为我国要吸取新医学之精华,假道日本较之欧美便捷,于是试图通过译述日本医学,进而达到中西医学的沟通,形成新医学。“中医科学化”的口号最早就出自丁氏,所谓“撷采彼长以补己短,适为保存国粹之唯一途径”。他认为中医“医学必循生理、病理学之正规,方剂须循化学、生物学之原则,……吾新中医界在理论方面应接纳传染病学说,内分泌学说,维他命说,在治疗方面应采取各种特效疗法”,“诚能循序演进”,“中西医学真有沟通之一日”。
丁氏认为中西医互有长短,不可偏废,他指出,“欲世人知西医之术尚未发达至完全之域,中国之药及药方亦有突过西人之处……,如将中药尽力研究必有最新之发明,可以代西药之用,可治西医所不能治之病,谓之世界之大发明者可也”。其中西汇通之思想明确可见,故曾科进在《汉译临床医典序》中谓:“丁君既明中医,又明西法,参而合之,可谓得其中矣。”丁氏中西合参的思想亦贯穿于其著作之中,如他著《脚气病之原因及治法》一书,上卷为中医部分,下卷为西医部分。他认为中西医药品虽然不同,而其理则一,见仁见智,在于个人的认识。本着这种精神,他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深信外国医方可以参用补我古医方之不足,而我国的方药又常能医疗西医所不能治的病症,互为补充,因而他译著了《中西医方汇通》一书,分别选辑中西医方中的精萃,中西医方各半,著名中医何廉臣评价该书谓:“使学者探明两人所用之药不至妄用,并知外国所传之方亦广流传,厥后彼此会诊不致互相非难,动辄枘凿,以消新旧相嫉之意见,此诚过度时代必不可缓之著作也。”丁氏对中西医学均有较深的造诣,他在普及西医学知识、沟通中西医学、促进中医了解西医学方面做了不少贡献。丁氏学识渊博,精通经、史、诸子百家和文学,又擅长数学,理化、医药等科学技术,堪称一代学术名家。他“于千辛万阻之中,不许有半个难字出诸口,愈困难,愈傎危,而我必有驾而上之之魄力,以战退此群魔,以达我之目的”的坚忍勇毅精神,实宜今人学习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