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学海(19~20世纪),字澄之,一作澂之,清代安徽建德人。
生平事迹
周学海是清代的官吏和医学家。早年潜心于儒学,在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进士,任补内阁中书,又出任浙江候补道。后来潜心研究医学,论脉尤为详尽深刻。周氏读书治学极为严谨精博,在临床实践中,能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的医理指导临证治疗,因而每遇大病难症,在群医束手之时,他往往能以一二剂挽回,辄有奇效,名传遐迩。在学术上,他多宗张璐、叶天士,因此他自称对清代名医,服膺张璐、叶天士两家证治,故于临证时每取张氏学说。由于深受张氏思想的影响,所以他的学术观点与张氏颇相近似。周氏在江淮间为官之际,时常在冗忙的政务之间像一般医生那样为人治病疗疾,故对疑难病证的治疗也颇为得心应手。他对史堪、张元素、刘完素、滑寿、叶天士等诸家之作尽皆评注,其注评内容少有依托附会之语,而多为实际效验和临证心得内容,足见其治学之严谨。
周氏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医学家,他的著作相当丰富,有《脉学四种》,《脉义简摩》8卷,《脉简补义》2卷,《诊家直诀》2卷,《辨脉平脉章句》2卷,《形色外诊简摩》2卷,《伤寒补例》2卷,《读医随笔》6卷,《评注医书》(滑伯仁《诊家枢要》,张洁古《藏府药式》,朱丹溪《金匮钩元》,刘河间《三消论》,叶天十《温热论》、《幼科要略》、《叶案存真》,马元仪《印机草》,《内经评文》,《评注史载之方》,《慎柔五书》,《韩氏医通》)共12种,57卷。《校刻医学丛书》(《神农本草经》,用《孙氏问经堂本》,缪仲淳《本草经疏》,王叔和《脉经》,戴同甫《脉诀刊误集解》,滑伯仁《难经本义》,华佗《中藏经》并附方l卷,华佗《内照法》,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朱丹溪《脉因证治》,钱己《小儿药证直诀》,阎季忠《小儿方论》,董汲之《斑疹方论》)共114卷,刻于1891年。
学术思想
周氏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高深的医学理论功底,从其校勘医书种类来看,他在医学理论和临床方面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显著的成就决非偶然,与他博览众家医书,广采各家之长有密切关系。由于他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之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因而对于诊法理论体会最为深刻,尤其是论述脉诊内容最为详尽。在理论研究方面,他上至《黄帝内经》,下达同时代的张璐、叶天士的著作,每每在认真研读之后提出他独到的见解,是非功过,详加评述。总之,周氏不愧是清代末期有名的中医临床实践家和中医临床理论家。
1治病关键在于凭脉辨证;周学海认为,治疗疾病的关键首先要凭脉辩证。他反对喻嘉言、张石顽等将有关脉法内容从《伤寒论》中剔除的作法,也不能对古人古书中的脉学内容象成无己、张志聪等人随文衍义,而应该结合自己的心得,联系临证经验,阐发其理义。他能融汇《黄帝内经》及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的有关脉学内容,对各种脉1象进行形象化的描述,而且在传统的举、按、寻、推诊脉指法基础上,提出具有自己刨见性的移指法、直压法等,对各种脉象的气血虚实寒热也予以详述。在他认真研究古人脉学内容基础上提出:诊脉时不应泥守古人之定则,他说:“古人所立二十八脉名目,不过悬象以提其纲,非谓脉之变化尽于此也,后人每泥其名,而忘其实,执文字以求人脉之真象,乌得其真耶?”并且归纳出浮沉、迟数、强弱等24字诊脉法则,其内容是:“浮沉以诊气之升降;迟数以诊气之躁静;强弱以诊势之盛衰;刚柔以诊形之软硬;长短以诊气之郁畅;高深以诊气之嘘吸;滑涩以诊形之枯润;促结以诊气之断续;……宽窄以诊气之寒热;坚松、粗细以诊气血之寒热盈虚。”可谓言简义赅,足资临证参考。
2注重脉理研究。周氏认为诊脉的学问很深,不只是掌握诸种脉体形象,更重要的是要认识产生这些脉象的机理,因而他为了纠正人们只图便捷的积习,在收集前贤散见诸书的零星材料,汇辑整理成册,对每一种脉之部位、诊法、主脉、形态等一一详述,集前人脉学之大成。为了后学执简驭繁,周氏将脉象纳之为浮、沉、迟、数,缓、急、大、小、滑、涩十者立之为纲,这十纲概括了辨识脉象的位、数、形、势。他又以微、甚、兼、单诸脉比较分析,使脉象更能全面地反映出病情变化,为了讲清脉理,周氏反复讨论脉为何物,并引证《内经》及西医的论脉内容,详加比较,使人心中了然。
3尊崇仲景,但不囿于六经辨证。周氏认为,“伤寒见证,变化多端,非仲景六经主证所能赅括。仲景原文外,尚有伤寒证治”。而后世医家拘于六经之说,对六经之外的病证不敢问津。周氏认为既然是伤寒,就不应包括在杂病之内,凡是伤于寒而得病者,皆可谓之伤寒,伤寒可因四时气候变化,而有挟温、挟燥、挟风的不同;还可因患者体质的阴阳虚实差异,治疗得当与否而出现种种复杂证候,所以治伤寒之学不能专读《伤寒论》一书,拘于一书,论伤寒不能仅限于六经证治。据此周氏有“即病为伤寒,伏气变为温病”之说。周氏通过对伤寒、温病、疟疾、痢疾等病的分析,结合个人临证心得,提出伤寒辨证应当分清下列情况:一则伤寒初起本证治法;一则伤寒初起兼证治法;一则伤寒日久寒化并误治寒化证治;一则伤寒日久热化并误治热化治法。此外,他还提出“伤寒重病多是下焦伏寒”,因为伤寒大多伤于下焦膝胫,邪伏下焦,久而上越,过膝入腹等等,故诊伤寒要先察其下焦元气虚实。虚而寒者为真阳不足,温而兼补之。这样,就打破了六经辨证的框框,足见周氏对仲景伤寒之学有他新的理解和认识。
4重视形色外诊。周氏虽然十分重视脉诊,并且在脉学理论研究中颇有成就,但是他仍然认为,诊察疾病时仍然需要诸诊合参,尤其是对患者形色的望诊。“有诸内必形诸外”,人之脏腑深藏于身形之内,但其功能活动以及病理变化常会显现于相应的在外肢节,人之毛发、口鼻、人中、唇齿、耳、爪,无一不是内脏的外应部位,通过这些外应组织器官的活动,就可察知内脏的气血盛衰变化。周氏论述诊法,往往结合伤寒、温病、内科杂病的实例,博引旁证,阐发自己在诊法理论中的见解。
周学海是清末一位很有影响的医学家,他在伤寒学研究和脉诊、望诊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