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坤(约1610~1690年),字广生号愧庵,别署生阳子,清代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生平事迹
祁坤约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享年约8O岁。祁氏自幼聪明、思维敏捷,悟性颇高,精通经史子集,对于诸子百家无不详究,他父亲祁忠敏(彪佳),在明朝灭亡后殉难以尽其忠,他的哥哥祁班孙,由于与魏耕交往甚密而受株连,被迫充军,从此家道中落,因而家藏的大量书籍散失大半,从此,祁坤弃儒从医,拜戴望之为师。戴望之的医道高明,为使祁坤专心于医学,就谆谆告诫祁坤说:“先正有言,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治生即治世也,子盍图之?”祁坤在戴氏的教导下,奋志学医,对凡能搜集到的历代医书,无不详读精研,更热衷于岐黄之学,对外科造诣较深,名闻遐迩,顺治年间(1644~1661年)被征召为御医入宫服务,由于祁坤谨慎自重,临证治疗奏效甚多,康熙皇帝特别嘉许,赏赐优厚。并被提升为太医院判。
祁坤对于外科尤为精专。他说:“医自轩、岐创始,原无内外科之分。盖缘本于运气之有司天,则有主客加临之迁迭,脏腑之有虚实。则有淫胜郁复之乘变;用药之有气味,则有逆从反正之权衡,是医者一也。至唐、宋间,分立一十三科,意在学难尽述,使人各治一种,如水陆之殊途矣,第疮疡虽曰外科,而基本必根于内。且多针灸、去腐、完肌之技,似治外较难于治内耶。近之世重内而轻外者,由近之医,弃内而治外,是舍本而从末也,”鉴于当时习外科者,临证时多以外治法为主,甚而轻视脉理,忽视内治法在外科临床中的重要意义,故殚精竭虑,参考《素问》、(灵枢》的经义奥旨,搜集古今有名医家的精辟论述。并结合他个人的临证经验而汇编成《外科大成》一书,该书成于康熙四年(1665年),共4卷,32部类,列述痈疽疮疡的病因病机、症治,以及针、砭、灸、烙的使用方法,是外科学中不可多得的名著。此外还著有《内科证治粗评》(今已不传)。
学术思想
祁坤是清代名医,擅长于外科,并在中医外科学发展史上有不可磨灭的贡献。现仅据其所著的《外科大成》一书,总结其学术思想。
1重视外科诸证的内治法。祁氏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诸内必形诸外”,内外是高度统一的,因此,对外科疮疡痈疽,虽然发于皮肉,但是仍为内脏、气血阴阳失调所致,所以治疗时,不可忽视整体的内治方法,正如祁氏所说:“疮疡虽曰外科,而基本必根于内,……弃内而治外,是舍本而从未也。”他在《外科大成》中对内、外治法从理论到具体运用都予以详加阐述,记述了痈“以寒为内消”,疽以“热为內托”的治疗思想。对后世辨治痈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详论外科诸疾的形成、辨证与治疗。祁氏说:“大约内科一门,前贤之论似详且尽:而外科诸书或博而寡要,或隐而未备,有主证而不言脉者。有图形象,定名色而不分穴次者;有辨大毒而忽小疴者;有小毒反详而大毒反略者。紊乱无次,未可枚举。”因而祁氏对外科诸疾详加考究。结合他丰富的外科体会,编著成《外科大成》,是书中“首列六脉。则邪正虚实若眉分。次列三因,则病源若犀照,再次则列阴阳善恶、生死顺逆之决,辨之则吉凶立判,再次则列肿疡、溃疡之治,则先后治法内外诸方无不具矣,”他对痈疽原委、证治、脉法、经络,以及针、砭、灸、烙均予以列述。他在论及证治之时从认证始末施治次第以及肿疡、溃疡的具体用药,详加论述,而且对各种用方、用药、单方、验方、秘方,均按证详列齐备,从而可窥其外科临证经验之一斑。
总之,祁坤为清初的有名外科医家。为中医外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其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