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1518~1593年),字东壁。晚号濒湖山人,明代,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瓦硝坝人。
生平事迹
李时珍出身于医学世家,祖父即为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也是当地一位饱学的名医。李时珍幼年时体弱多病,少年时读过一些书籍,曾隨父看病抄方,他喜爱医学和草、木、鱼、虫等方面的知识。但由于当时医生的社会地位低下,李言闻不愿让儿子学医,而要他走科举仕途之路。为此,让李时珍拜中进士第的顾日岩为师学习八股。嘉靖十年,14岁的李时珍由父亲陪同赴黄州府应试,中了秀才。此后。他于17岁、20岁、23岁时3次赴武昌府参加乡试,但均未考中。由于屡试不第,李时珍便决心放弃科举而随父学医,此时,父亲也不得不接受他的志愿,把自己一生的治病经验传授给儿子。从此,李时珍专心钻研医药,把时间和精力几乎全部都用于对医药知识和相关学科的广搜博采上。他闭门读书达10年之久。对医学、史学、哲学、文字学、训诂学等都有很深的造诣,与此同时,李时珍通过随父的临床实践,医疗技术也不断提高。他常被召到蕲州王府看病,曾以驱虫药治愈了楚王朱厚焜之孙的嗜食灯花癖,34岁被聘为楚王府“奉祠”,不久又被推荐到太医院任院判。在这期间,他有机会饱览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和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医药学知识。李时珍志存高远,不贪图功名利禄,任太医院院判不及1年就托病辞归。致力于医药学的研究和实践。
在行医过程中,李时珍发现以往的本草中存在着不少错误、重复或遗漏,所列药物分类杂乱、草木混淆、名目不清。甚至有些书籍把有剧毒的药物列入补益药中,流弊很多,严重危害了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另一方面,从《类证本草》刊行以来400多年的药学进展已使只凭死记硬背药物性味功用的编排方法不能满足医生的需要。有鉴于此,李时珍决定重修本草,编著一部新的本草专著。从35岁开始(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经过30多年的努力,李时珍参阅了800多种典籍,跋山涉水,遍及大江南北,他寻找各地名医宿儒,搜求各种民间方药,认真进行实地调查收集各种药物标本,凡三易其稿,终于在他6l岁时(1578年)完成了传世巨著《本草纲目》的写作。1590年在南京开始刊刻,1595年,也就是在李时珍逝世后的3年,这部金陵版的《本草纲目》52卷出版问世,李氏还撰有《濒湖脉学》(1564年)、《奇经八脉考》(1572年),另有《三焦客难》、《命门考》、《五脏图论》、《濒湖医案》、《濒湖集简方》,均佚。
学术思想
李时珍30多年的艰辛、他的治学思想和态度、他主要的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都集中体现在《本草纲目》之中。
1李时珍的冶学思想比较进步,他不迷信古人,注重实践,实事求是。在《本草纲目》的每一种药物下几乎都列有改正前人错误的正误内容,他的结沦大多是经过实地调查研究得出的,这些结论也大多符合科学道理,而且有着明显的创造性他的成就大大提高了中国药物学研究的水平,在另一层意义上,他对服石以求长生不老的神仙之术的坚决否定态度也体现了他治学思想的进步,他对抱朴子、葛洪等名家及(神农本草经>关于服石长寿的谬误严厉批判,斥之为“误世之罪”,愚。
2李时诊治学态度严谨,在对药物的论证中。他不但实地调查核实,还做了不少临床药理实验、动物解剖和比较解剖等,为了丰富自己的著作,他对前人、当代人的用药经验都进行了总结,还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及外国传入的用药经验进行了整理。他认为应该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凡经研究的药物他都力陈己见,对未能考察的药物则存疑待考。不作妄断。李时珍的这种科学研究态度和实事求是精神确实难能可贵。
3《本草纲目》是李时珍的代表怍。它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成就。首先,它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共收载药物1892种,较《本草类证》所载的1518种药物增加了374种。书中附有药图1160幅附言11096个。参考文献852家使这部巨著成为我国药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第二。它纠正了以往本草著作中的许多错误,第三,它提出了世界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学分类方法,其主要特点有二,一是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等到高等,符合进化论;二是将各种药物按性质分类,便于查阅。第四,它全面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知识,每种药物都包括了校正、释名、集解、辨疑、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附方等项,从药物的名称、历史、形态、鉴别到采集、加工、功效、方剂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发明”一项主要是李时珍对药物的新发现和新经验。第五,它辑录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文献,这些文献既有医药著作,也有经史百家著述。所载的许多文献原书后来佚失由于《本草纲目》的摘录纪载而使佚书部分资抖得以保存。第六,它丰富了世界科学宝库,不但论述了医药诸学科的许多內容,还对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化学、农学、天文学、气象学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论述。对这些自然科学也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