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莳(15~16世纪),字玄台,又字仲化,明代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生平事迹
马莳,自号玄台子,人或径称马玄台。庠生,任太医院正文。马氏根据《汉书·芝文志》记载《黄帝内经》18卷以及《素问·离合真邪论》有“九针九篇”之说,认为《黄帝内经》应分为《素问》9卷、《灵枢经》9卷,不应当为王冰重新编次的《素问》24卷。同时他认为《灵枢经》前无注释,文字玄奥,阅读困难,所以他在太医院任职期间,对《素问》和《灵枢经》重新分卷并加以注释。由于马莳擅长于针灸,因而他对《灵枢经》的注释远较《素问》注释为高。马氏在注释《灵枢经》时,凡遇到原文精神与《素问》相似或相同者,则加以援引;凡后世医籍有讹误者,他则以经旨正之于分注之下。他所注释《灵枢经》是以南宋史崧收藏的《灵枢》传本为基础,分为9卷81篇,逐篇逐节加以注释,刊于万历十四年(1586年),从而成为历史上的第一部《灵枢》全注本,并对各经腧穴部分的内容阐释较详,附有经络腧穴图解。汪昂在其《内经约注》里评价说:“《灵枢》从前无注,其文字古奥,名数繁多,观者蹙额颦眉,医率废而不读,至明始有马玄台之注,其疏经络穴道,颇为详明,可谓有功于后学。”马氏主要的医学著作有《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9卷,《黄帝内经灵枢经注证发微》9卷,《难经正义》9卷,《脉诀正义(后两书俱见于《医藏目录》,今俱不存)。
学术思想
1从临床实践出发,阐释《内经》奥义。马莳注释《内经》,不是因循守旧,沿袭前说,而是从临床实际出发结合原文本意进行阐释。如对于“壮火”、“少火”他既没有随文衍义,也没有沿用旧说,而是结合上下文意和临床实践注释云:“气味太厚者,火之壮也。用壮火之品,则吾人之气不能当之而反衰矣,如用乌、附之类,而吾人之气不能胜之,故发热。气味之温者,火之少也。用少火之品,则吾人之气渐尔生旺,血亦壮矣,如用参、归之类,而气血渐旺者也。”如此训解,使“壮火”、“少火”之义紧扣此节原文上下之旨意,又符合临床之实践。
2结合针灸临床经验,深刻注释《灵枢经》。马莳善于针灸经脉,富于针灸理论和临床经验,因而他在针灸经络方面的注释水平较高。如他在注释《灵枢·经筋篇》的“经筋之病,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焠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马莳注释说:“寒急有阴阳之分,背为阳,阳急则反折;腹为阴,阴急则俯不伸,故制为焠刺者,正为寒也。焠刺即燔针。”如果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于阳急,阴急之分,便不会如此熟识。
3根据不同时令感邪,阐发四时取穴机理。马莳能充分利用他素娴针灸经脉理论和实践之长,对四时取穴的机理能予以较为深刻的注释。如他对《灵枢·四时气篇》中“春取经,夏取盛经孙络,秋取经俞,冬取井荥”一段注释时说:“春取经之经,当作络,义见《素问·水热穴论》。春取络穴之血脉分肉间,如手太阴肺经列缺为络之类。夏取盛经孙络者,盛经如手阳明大肠经阳溪为经之类;孙络者,即《脉度篇》所谓“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也。秋取各经之俞穴,如手太阴肺经太渊为俞之类。冬取井荥,取井以泻阳逆,则阴经当刺井穴,如手太阴肺经少商为井之类;取荥以实阳气,则阳经当刺荥穴,如手阳明大肠经二间为荥之类。”由于四时邪气侵犯人体各有或深或浅的不同,针刺选穴便有井、荥、俞、经、合的不同,如果不是有丰富的针灸理论和临床实践的人,决不能有如此准确深刻的注释。
总之,马莳以针灸见长,所以对经脉、腧穴和针灸方面的内容之注明显的深刻,因而从总体来看,《灵枢经》之注优于《素问》之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