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寿小传及医术概要

滑寿(约1304~1386年),字伯仁,晚号樱宁生,祖籍河南襄城,生长于江苏仪真,后又迁浙江余姚。

生平事迹

滑寿自幼警敏,好学能诗。先从事儒业,学于韩说先生,能日记千余言,操笔为文,温雅有法,而又长于乐府,元时曾为乡举。当京口名医王居中客居仪真时,滑氏随从习医,王授以《素问》、《难经》。滑寿卒业向王请益说:“《素问》详矣,独书多错简,愚将分脏象、经度、脉候、病能、摄生、论治、色诊、针剌、阴阳、标本、运气、类萃,凡12类,抄而读之。《难经》又本《素问》、《灵枢》,其间荣卫脏腑与夫经络俞穴,辨之博矣,而缺误或多。愚将本其意旨,注而读之何如?”居中跃然起曰:“甚矣!子之善学也,速为之。”滑氏朝夕研究,除《素问》、《难经》而外,并参会张仲景、刘守真、李明之三家,自是贯通古今,学日益进。后又学针法于东平高洞阳先生,亦尽得其传,而学术亦更臻全面。

滑氏一生勤于著述,先后撰有《读素问钞》3卷(1319年)、《难经本义》2卷(1361年)、《十四经发挥》3卷(1341年)、《诊家抠要》l卷(1359年)、《麻疹全书》4卷(1364年),另外,见于著录的滑氏医药著作还有《伤寒例钞》、《医韵》、《樱宁生要方》、《医学引彀》、《滑氏方脉》、《樱宁生补泻心要》、《医学蠢子书》、《痔瘘篇》、《脉理存真》、《本草发挥》及《本草韵会》等,均佚。

滑氏精于诊而审于剂,愈疴起痼,所疗无不奇效。且医德高尚,无问贫富有求,立即前往诊治,治不责报。因此在江南北、渐东西一带享有盛名。凡有疾者,以得其一言决死生为无憾。故宋濂赞其“博通经史诸家言,为文辞温雅有法,而尤深于医。江南诸医,未能或之先也。”

学术思想

滑氏重视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研究,学识渊博,医技高超,于理论与临床均有所成就。

1对《素问》、《难经》之整理阐发。滑氏以为“天下之事,循其故则其道立,浚其源则其流长,而医学之源,则出于岐黄”,故历代医学家,凡在学术上有所成就者,无不循故歧黄而溯源于《素问》、《灵枢》的。至于《难经》,是越人“本《素问》、《灵枢》之旨,设为问答,以释疑义”,以“扩前圣而启后贤”,因而又是学者升阶岐黄堂奥的必读著作。惟诸书辞简义赅,兼之年久月深,其间脱简衍文,在所难免,对于读者探微索奥,自是不无障碍。所以他主张凡读古人之书,必得首先掌握其纲领性和系统性,尔后进行钻研,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捷效。故他大胆提出对《素问》分门别类,钞而读之,分为藏象、经度、脉候、病能、摄生、论治、色诊、针刺、阴阳、标本、运气、类萃等12类研读,这较之按篇诵习原著,无疑是方法上的一大改进,特别是对于中医学的内容,加以提纲挈领使其有一个更系统的概念。对《难经》一书,他首先明确其学说的渊源,对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的意义,以及三焦、命门问题等,都提出独创性见解,并结合名家注释,对《难经》予以全面阐述。又如他的《诊家枢要》,以浮、沉、迟、数、滑、涩6脉为纲,把包括长、短、革、牢诸脉在内的30多种脉象,分别隶属其下,有执简驭繁之作用。滑氏这种溯本穷源与提纲挈领相结合的治学方法,实宜借鉴。

2对针灸经络学说的发挥。滑氏认为治病不明经络,便不知邪之所在,孔穴不分,更何以求针法之动中机会。黄帝岐伯之所以“斤斤问答,明经络之始末,相孔穴之分寸,探幽摘邃,布在方册,亦欲使天下之治者,视天下之疾,有以究其七情六淫之所自,及有以察夫某为某经之陷下也。某为某经之虚若实,可补泻也。某为某经之表里,可汗可下也。针之,灸之,药之,饵之,无施不可。俾免夫频蹙呻吟,抑已备矣”。有鉴于此,他乃采集《灵枢》之《经脉篇》、《本输》及《素问·骨空论》等篇资料,汇成《十四经发挥》一书,按照十二经脉和督脉、任脉的顺序分别记述了各经经穴歌诀,相应的脏腑机能经脉循行经路,所属经穴部位及经脉主病等,既有绘图以示意,又有注释以析义,其纲目之张举,足为学者出入之向导。

此外,滑氏认为,人之气血常行十二经脉,诸经满溢,则流入奇经,故人之有奇经譬犹设置沟渠,以备旱潦,方无下涸滥溢之患,则奇经八脉,亦为医者所不可不明因而他采取《素问}、《难经》、《甲乙经》、《圣济总录》诸书资料,专论奇经之循行经路、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这为后人探讨奇经八脉带来不少方便。在奇经之中,他尤重视任督二脉,认为“任督二脉之直行者,为腹背中行诸穴所系”其余如冲、带,维、跷所经之穴,实则寄于诸经之间尔,诚难与督任二脉之灼然行腹背者比,所以他独取任督二脉,附于十二经后以成十四之数。滑氏论经脉而不舍腧穴,论腑穴而不离经脉,这种经、穴结合的论述方法,对针灸学的发展有很大帮助,其所考证的经穴图,更是近世有些针灸书籍上所广泛采用的蓝本。

3善于辨证论治,临床灵活权变。,滑氏于辨证论冶,独具卓识,承继金代名医成就,而又多独出心裁。如疟疾而用下法,惟张子和为能事,但滑氏又有所发展,他治一人病疟已经羸瘠瘦损,谊粥难以下咽,延至60余日病情殆甚。但诊之脉数条,两关尤弦,疾久体瘠而神尚完好。滑曰:是积热居脾,且滞于饮食,法当下。药再进,疾去其半,复投甘露饮、柴胡白虎汤等剂,旬日而愈。滑氏在此,抓住“脉数、两关尤弦”,“疾久体瘠而神尚完好”两点,真能“辨实于虚,识燠于寒”,径用下法、清法,真是张子和攻邪论之神而明之了。其他如对东垣、丹溪各家亦有阐发。虽然在临床方面滑氏之资料不多,但其医案、医治,“义理精明,制怍醇粹”是金元时代同类书中之较佳者后世孙一奎受其启发甚多。

总之,滑氏发挥儒者通解古书文义之长,在医学理论经典著作的归纳阐发、经络腧穴的考订等方面,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也善于辨证论治,尤对证情复杂的病证处理从容,灵活权变,表现出高超的医疗技术,故《绍兴通志》称:‘滑寿医通神,所疗无不奇效。”

条目信息
1
本条来源于网络。
2
本条ID:10004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