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惟一小传及医术概要

王惟一又名惟德(约987~1067年),里籍不详。

生平事迹

王惟一曾任太医局翰林医官、殿中省尚药奉御等医药要职,对古医书中有关针灸理论、技术、明堂图经等有着深入的研究。1023年奉命编修针灸书,他对古医书5有关针灸的记载和针灸图详加考订,将历代医家对针灸穴位反复实践的丰富经验进行系统总结,于1026年编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后由政府颁行各州。1027年他又奉命设计并主持铸造针灸铜人两具,“使观者烂然而有第,疑者焕然而冰释”。随后,又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原文刻于石碑之上,为针灸学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学术思想

王氏撰《图经》铸铜人,既利于经穴教学的形象化与直观化,又促进了经穴的规范化。他对经穴的考据,亦颇有研究,造诣很深。

1统一经穴,使之规范化。北宋以前的经穴,存在着图谱粗糙难辨,文字叙述比较含混,以及众说纷纭,奠衷一是的状况。因此,王惟一十分重视经穴的规范化,他编写《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刻于碑石。成为我国较早的针灸图谱。其铸腧穴针灸铜人,据《齐东野语》记载:“以精铜为之,藏府无不具,其外俞穴,则鋗①金书穴名于旁,背面二器相合,则浑然全身。”可见,是两具比较精致的铜铸模型,其内有脏腑,外有腧穴,穴孔通向体内,穴名刻于体表穴旁,它是我国针灸医学教学最早而且是最珍贵的教学模型。平时,它发挥着穴位规范化的作用,教学时它是针灸学生等学习针灸经络穴位的依据。根据文献记载:考试医学生时,体表涂腊,使穴位、经络被敷盖之后,诸孔穴也因此而被黄腊所堵塞,再向体腔内注入水银,令被试者针刺,若取穴刺之有误,则针不能入;如果取穴正确无误,则针从孔穴刺入体腔内,水银即可从拨针后之针眼中射出。有了这样高级的教具,无疑大大方便了针灸教学,从而对统一穴位和促进针灸学术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总之,王氏之图经、石碑、铜人三者虽然各不相同,但内容一致,完全统一。他开拓了医学模型的先河,开辟了形象教学的道路,促进了经穴定位向规范化发展,使“针砭之法,传述不同”的局面得到改观。

2考订经穴,使之丰富完备。王氏在撰写《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时,“篡集旧闻,订正讹谬”,对经穴理论作了不少校勘考证工作,例如阐述了太阴经主病,他根据《脉经》卷六有“卒贵失(矢)无度”的记载,在《内经》原文的基础上予以补充,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卒遗矢无度”是完全可能的,加此一症,更合中医理论原貌。王氏在《图经》中收载腑穴657个,与《甲乙经》相比,增加了“青灵”、“厥阴俞”、“膏盲俞”3个双穴,督脉的“灵台”、“阳关”2个单穴。他还考证了穴位的作用。与《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等一些较早的文献相比,增添了不少内容,如上星穴,增添了治疗“痰疟振寒、热病汗不出、目睛痛、不能远视”等病证的主治作用;承山穴,增加了治疗“腰背痛,霍乱、转筋、大便难、久痔肿痛”等病证的作用;风府穴,增加了治疗“头痛鼻衄”的作用;委中穴,增加了治疗“热病汗不出、足热厥逆满、膝不得屈伸”等病证的作用。通过王氏的努力,既进一步完善了经穴理论,又扩大了穴位的主治作用,提高了腧穴的实用性。

王氏“素校禁方,尤工厉石”,“创铸铜人为式”,考订经穴理论,为经穴理论的发展与规范化,以及针灸教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宋代杰出的针灸学家和医学教育家。①鋗xuān1.铫类温器。一说为釜类炊具﹑容器。2.鸣玉声。参见”鋗玉”。3.通”涓”。参见”鋗人”。

条目信息
1
本条来源于网络。
2
本条ID:10001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