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辨治经验

名医简介

夏少农(1918〜),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主任医师。

在临床中曾治疗多例血管瘤,究其病因多为气不帅血,阴虚血热,致血热妄行,瘀阻血脉所致。治宜益气养阴,凉血行瘀,每能取效。

例1时某,女,25岁。

患者右腮、起一肿块,约3cm×3cm,质软如绵,按之肿势可转平坦,有轻微压痛。诊为海绵状血管瘤。乃因气虚不能帅血,阴虚血热,而致血热妄行,瘀阻血脉所致。脉细,舌红。治当益气养阴,凉血行瘀,佐以攻毒之品。

黄芪15g、党参12g、赤芍12g、白芍12g、麦冬12g、北沙参12g、紫草12g、丹皮9g、蜀羊泉30g、夏枯草15g。

二诊:7剂药后肿块即得缩小。因气虚得充,血热得凉,瘀血行散,血行通畅,肿块自然消小,前法既合,可遵原意进之。原方加桑叶6g,14剂。

三诊:腮面部肿块明显缩小,压痛轻微,精神较振,毋庸改弦易辙,继以上方连进。

例2陶某,女,40岁。

患者背部红丝密布,自幼迄今,近年来逐渐扩大延及整个背部,虽经中西治疗均无效。诊见整个背部皮肤呈紫红色斑片,按之无痛感,诊为毛细血管瘤,乃由气虚失帅血之权,血得热则妄行,瘀阻脉络、肌表而致。法宜益气养阴凉血,和荣行瘀。

黄芪15g、党参15g、白芍12g、当归9g、红花6g、丹皮9g、丹参12g、生地12g、蒲公英15g、赤芍9g、紫草12g。

二诊服14剂,背部紫红色斑片转淡,血瘀得行之兆,治以原法出入。上方加土茯苓15g。按上方连服2个月,背部红斑全部消失。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肿瘤科卷》
2
本条ID:15183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