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癥汤治疗子宫肌瘤、卵巢囊肿

名医简介

秦秀兰(1934〜),内蒙古医学院中医系妇科教研室教授。

消癥汤药物组成:

丹参15〜25g、桃仁10〜15g、赤芍10〜20g、三棱8〜10g、橘核10〜20g、香附6〜12g、荔枝核15〜20g、桂枝6〜12g、山慈菇6〜12g、山豆根10〜20g。

子宫肌瘤加吴茱萸10〜15g,莪术8〜15g;卵巢囊肿加枳壳8〜12g,川楝子6〜12g,乌药6〜15g;若体弱气虚药量宜小或加党参、白术、白芍、茯苓;若血虚药量宜小,或加白芍、熟地、黄精;若带下量多粘稠色黄,加萆薢、车前子;若带下量多清稀色白,加炒山药、椿根皮、桑螵蛸;若大便稀,去桃仁,加炒山药、扁豆、党参、炒白术;若心烦失眠,加夜交藤、柏子仁。

每日1剂,月经期停服。经后第五天开始服药,药量由小逐渐加量。不宜服药者改用灌肠法。治疗期若患外感者停药,外感愈后再继续服药。每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服药10〜14剂,一般治疗2〜3个疗程,最多4个疗程。

温某,女,34岁。1985年11月23日初诊。

患者腰酸、腹胀1年余,8月30日做人工流产后阴道出血20天。10月15日行经,持续20天用止血药后血止,带下量多,色黄粘稠。10月6日B型超声波检查提示:子宫8cm×4.8cm×5.9cm,子宫内未见异常回声,右侧附件可见4.9cm×4.4cm×3.0cm无声区,被膜光滑完整,无回声区,后壁回声增强,在子宫直肠陷窝可见3.7cm×2.6cm大小无回声区,内有强回声,示卵巢囊肿、子宫直肠陷窝囊实包块。察脉弦缓,舌淡苔薄白。拟以理气活血,消癥散结。药用:

丹参15g、赤芍10g、三棱6g、香附10g、橘核15g、荔枝核15g、山豆根15g、山慈菇10g、川续断15g、熟地12g、乌药10g、夜交藤20g。

服药12剂。

复诊(12月7日):服药半小时后,自觉小腹有气串动,矢气排出,腹部胀减,腰酸已减,带下减少,有时感觉口渴,脉弦细,舌苔薄。

丹参20g、赤芍15g、香附12g、莪术8g、三棱10g、橘核15g、荔枝核15g、山慈菇12g、山豆根20g、鸡血藤15g、乌药10g、海藻15g。

三诊(12月21日):服药6剂,月经于13日来潮,经量正常,行经3天,无腰腹痛,内诊检查,未触及囊肿。

1986年1月3日复查B型超声:子宫8.2cm×4.3cm×5.9cm,子官内未见异常回声,在子官直肠陷窝可见2.7cm×1.8cm大小的无回声区,示子宫直肠陷窝积液,卵巢囊肿已消失,陷囊积液减少。

例2黄某,女,39岁,工人。1982年8月19日初诊。

患者月经过多,超前已3年之久,月经周期20〜25天,量多,色深红,多血块,持续6〜8天,经期小腹坠痛,白带多,色白粘稠。曾顺产3胎,于6年前已做绝育。末次月经8月6日。妇科检查:宫颈光滑,子宫前位,9周大,质硬,活动差,附件增厚,有压痛。诊断:子宫肌瘤。脉象沉细,舌淡苔白,面色苍白。治以活血理气,消癥散结。药用:

丹参20g、赤芍12g、桃仁10g、川芎10g、桂枝30g、云苓10g、橘核15g、三棱12g、荔枝核15g、香附10g、山慈菇12g、山豆根15g、吴茱萸10g。

服药12剂后,9月3日月经来潮,周期28天,量正常,行经6天,无腰酸痛,共服药3个疗程,总计服药56剂。于11月22日复查,子宫前位略大,附件增厚,停药。每6个月复査1次,3年未见复发。

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均属祖国医学“癥瘕”的范畴,多为实证、瘀证。故治疗的关键在于攻瘀消癥,应坚持连续服药治疗,且不可攻攻补补或攻补兼施。若患者体虚,只可药量从轻,以活血祛瘀,勿施补药,以防血行迟滞而助瘀。可在月经后第五天肾气渐复时开始服药,可逐渐加量,使其攻而不伤正。其次则应向患者说明发病机理及治疗计划,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在治疗期间忌忧怒劳伤,力争与医生配合,坚持服药。从实践中观察,凡治愈者,多能听从医嘱,坚持用药。有效者多为自觉症状消除,肿瘤渐小,则自动停药,治治停停,虽肿瘤有所缩小,但未根除。无效者,多为情绪易波动,生活不规律或其他原因不能坚持服药者,其中2例卵巢囊肿无效者,经手术治疗确诊均为畸胎瘤。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肿瘤科卷》
2
本条ID:15182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