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心通脉汤治心悸心动过缓

名医简介

吴雅恺,江苏无锡已故名医。

先父吴雅恺老中医业医60年余,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其验方补心通脉汤对多种心系病症,尤其对出现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心脏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兹介绍如下。

吴老尝言,脉为心之府,心脏一旦病变,其病理变化必然反应在脉象上,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多见迟脉及沉、细、结脉。他从《诊宗三昧》“迟为阳气失职,胸中大气不能敷布之候”,以及张秉成“若肾阳气馁,脉皆为迟”之说,并结合临床该类患者除有心悸、胸闷、气短、乏力等心气虚弱证候外,还多伴有面苍畏寒、眩晕昏厥、腰膝酸冷、胸痛耳鸣等肾阳不升、心阳不宣等证候表现,认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病位在心,病本于肾。盖因肾阳为诸阳之本,心脉循行也自然“资始于肾”,肾中真阳不足则心阳式微,不能温运血脉而呈迟、结之脉。故心肾阳虚是本病共同的病理基础。心阳不振可致心脉瘀阻;肾阳亏虚,损及脾阳,脾失健运易成痰饮湿滞。因虚致实,吴老乃以温通为法,自拟补心通脉汤治疗本病。基本方药由附子、仙灵脾、桂枝、党参、麦冬、五味子、丹参、当归、炙甘草组成。方中附子配仙灵脾,以能行十二经脉,振奋心肾之阳;伍桂枝、当归、丹参、炙甘草,能和营活血,调畅心脉;合参、芪,则大补元气,鼓舞血行;又以麦冬、五味子,养心护阴,兼制阳药之燥烈。诸药相配,具有温壮肾元,振奋心阳,益气活血,定志通脉之功效。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根本改变为阳气虚衰,但阳虚有程度和所属脏腑侧重的不同,单纯心阳不振者病情较轻,表现为脉迟、胸闷痛、心悸、气短;心脾阳虚者,表现为脉迟细、眩晕、心悸、面色无华、舌淡苔薄;肾阳虚者,脉沉迟而弱、畏寒肢冷、头晕耳鸣、小便清长、夜尿频多。其在阳虚的基础上,常可见到寒凝血瘀、痰饮等标实之证。故吴老在基本方后尚有加味之法:气虚甚者加人参末;阳虚明显加肉桂、干姜;阳虚寒凝加麻黄、细辛;脾肾阳虚加补骨脂、山药、仙茅;脾阳虚而生化乏源者加重当归用量,并酌选芍药、鸡血藤;挟瘀者选川芎、红花;挟痰者加瓜蒌、薤白、郁金;挟饮者加云苓、白术。

例1张某,女性,54岁。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阿托品试验心率最快为56次/分,被建议装置起搏器,因患者拒绝,于1979年10月23日来院门诊。症见:胸闷憋气,时欲叹息,甚则连续吸2〜3口气,头晕乏力,心悸心慌,腰膝酸软,小腿肌肉抽掣,夜间尤甚,纳差便稀,舌淡唇白,脉沉细迟,心律齐,心率43次/分。心电图示:交界性逸搏心律。证属命门火衰,心脾阳虚,血脉滞涩,拟温阳通脉。药用:

制附子10g、仙灵脾10g、党参10g、麦冬10g、仙茅10g、丹参10g、炙甘草6g、补骨脂10g、山药10g、当归20g、干姜5g。

服药约1个月后,心率增至60次/分,以后间断服中药,心率稳定在60次/分左右,査心电图为窦性心律。

例2李某,女,56岁。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心跳缓慢3年,感胸闷、胸痛,阵发性眩晕,肢麻怕冷,头晕耳鸣,腰酸乏力。去年曾2次住院治疗,经用降压、扩冠改善血供等治疗,病情一度好转。今年来上述症状明显加重,于1979年3月26日来院治疗。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呈6:5〜2:1传导),血压16/10kPa。脉迟细,舌苔白、质淡紫。证属心肾交亏,阳衰血虚,心脉瘀阻。治拟温补心肾,养心活血,通脉和络。

制附子10g、党参10g、鸡血藤10g、当归20g、丹参10g、川芎10g、麦冬10g、五味子5g、仙灵脾10g、红花5g、赤白芍各10g、桂枝10g。

7剂后自觉症状明显好转,14剂后复查心电图属正常范围,心率78次/分。以后常服本方,病情稳定。

例3李某,男性,50岁。心肌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跳缓慢10年,一般在40〜50次/分,其间曾多次出现晕厥,晕厥时心率最慢为30〜40次/分。曾在医院多次抢救治疗,使用过能量合剂,继则乏效。1979年6月来院门诊。症见:畏寒怕冷,眩晕耳鸣,心慌乏力,下肢浮肿,气短时喘,心率40次/分,脉沉细迟,舌苔薄、舌淡胖。证属阳虚水泛,拟温阳化饮法。

制附子15g、桂枝10g、云茯苓30g、炒白术10g、炙甘草3g、丹参10g、仙灵脾10g、炙麻黄10g、细辛5g、党参10g、麦冬10g、干姜5g。

14剂后症状改善,1月后心率增至55〜60次/分,上方稍事加减,连续治疗多年,病情稳定。

(吴新欲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心悸怔忡卷》
2
本条ID:15092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